|
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 肝脾同调 让脂肪肝患者获益更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古籍中无确切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癖”范畴,是因嗜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他病传变等,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湿瘀互结,壅滞肝络,体内肥浊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所引起的以胁肋胀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当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 根据传统医学脂肪性肝病的定义,可知,中医学认为,肝、脾二脏之间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肝脾生理功能密切关联,二者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与“肝主疏泄”共同参与水谷精微的化生、疏布,相辅相成;二是肝脾之病相互传变,共荣共损,肝病尤易传与脾,临床上脂肪肝患者除了右胁不适、心烦易怒等肝病症状外,更常见腹胀、脘痞、乏力、便溏等脾(胃) 病表现;三是治疗肝病应“肝脾同调”“从脾治肝”。 论著《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土而达”(备注:肝属木,脾属土)。 张锡纯曰:“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土,惮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张仲景主张“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以上古籍记载均强调“当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 脂肪性肝病,中医“脾失健运、痰湿阻滞”病机与现代医学“代谢失衡导致脂肪肝”之间具有同质性。 研究发现,“脾虚”与人体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氧化应激和肠道菌 群代谢失调密切相关。脾虚导致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造成人体脂肪、血糖等多种物质代谢紊乱,形成脂肪肝等多种病变。痰湿阻络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主要中医病理因素之一,贯穿于NAFLD的发展全过程。脾虚痰阻与现代医学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具有相似性。脂肪肝即为脂质代谢失衡在肝脏的局部表现,“肝癖病”则为肝失疏泄、脾虚失运、痰湿蕴结于肝而致病。可以看出,肝脾失调、脾虚痰阻是“肝癖病”形成的核心病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脂代谢紊乱。治疗方面,正是认识到脂肪肝与代谢密切相关,现代医家近年提议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主张从纠正代谢紊乱着手治疗该病。中医方面治疗该病也要从调理肝脾论治,从调理肝脾、化痰祛湿论治该病,以调理人体代谢紊乱状态。 合理选择补脾益气类中药 更好治疗脂肪性肝病 从脂肪肝中医用药规律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健脾益气”类中药。研究表明,健脾益气类中药可减轻脾虚脂肪肝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线粒体功能,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健脾化湿中药复方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改善氧化应激、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和减轻炎症反应,起到降低身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保肝、降糖、调脂等作用。 源于70年代初期的经典方剂“强肝汤”,其剂型升级药物为“强肝胶囊”(生产企业为:石家庄东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方以“补脾益气”为主,兼能清热、利湿、解郁,用于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证型的脂肪性肝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该方中“黄芪、党参、山药、甘草”可归脾经,具有补脾,益气功效,与其他组分配伍,达到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符合脂肪肝中医“当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的用药理论,宜为临床脂肪性肝病治疗的理想药物。 参考资料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22. [2]“肝脾同调,内外同施”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