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黄胶囊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 一、研究背景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性疱疹,并可累及神经导致患处会有麻木、瘙痒、灼烧感、刺痛等感觉异常,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步伐的加快、过度疲劳、精神创伤以及其他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增多,带状疱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虽然有自限性,极少有生命危险,但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易并 发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西黄胶囊联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疼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二、临床资料 所有受试者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将10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 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0.3 g/次,2次/d;口服甲钴胺片0.5mg/次,3次/d;吲哚美辛片25 mg/次,3次/d;青黛散适量涂于患处,1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西黄胶囊口服,1 g/次,2次/d。 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1)观察疱疹结痂时间、止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患处麻木感、烧灼感、皮肤刺痒等神经异常症状的改善情况。(2)后遗神经痛:皮损完全消退1个月后,神经痛仍持续或间断发生,且伴有患处瘙痒、不适感等。 三、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两组神经异常症状改善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经治疗后患者患处麻木感、烧灼感、刺痒等临床症状较 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烧灼感、麻木感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神经异常症状改善情况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比较
疱疹结痂时间、止痛及疼痛消失时间 治疗组疱疹结痂 时间、止痛及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 表3 疱疹结痂时间、止痛及疼痛消失时间
研究结论 带状疱疹属于祖国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为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经郁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湿热火毒皆盛,气滞血瘀,致使皮肤局部火毒、湿毒壅盛、气血壅滞不通,经脉闭阻,气机不畅,湿热毒邪不得外泄而发病,故治疗上应清热解毒、祛湿、活血瘀通络并举,使脉畅络通,则疱疹、疼痛自消。 西黄胶囊为中药制剂,为《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古方犀黄丸的改进剂型,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等制成。方中牛黄清热解毒,麝香芳香辛窜,活血散结,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肿痛消散,诸药并举,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符合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西黄胶囊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抗菌消炎、止痛等药理学作用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疱疹结痂时间、止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患处麻木感、烧灼感神经异常症状改善情况 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处皮肤刺痒感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西黄胶囊联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疼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参考文献:林奕涛,王 晴,杨志波.西黄胶囊治疗带状疱疹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24):54-55.
|











